食住熱話 創業好橋

自覺穩打穩紥做到退休都未有錢買樓的八十後吳偉基(Keo),對時事有觸覺,蝸身工廈劏房搞設計,在失敗再調整再嘗試之後,終於以地道香港的民生熱話為主調,創作一系精品文具打入市場,開創自己的生意。

香港人過年,揮春沒有甚麼比「人人有棟樓」更好意頭、更貼市,還有還有:電車攬枕、唐樓file夾,踏進Keo的公司,迎面都是香港地道風情,當然不能漏了這個「寸步難移」的蝸居office,「現實就是如此諷刺!」Keo笑着說。

Keo的創業路始於三年前。Keo出身傢俬設計,他見繼續打工,「做到六十歲都唔會搵到層樓」,決定辭工,與朋友合資十萬元,一起創辦設計工作室,他就當起工作室的創作總監。
十萬元怎樣創業!他們四出找社會資源支持,得香港設計中心為期兩年的設計公司培育計劃資助,首年在九龍塘創新中心免租開設工作室;後來又參與香港青年協會的青年創業計劃,獲啟動基金免息貸款,減低了剛起步階段的經濟壓力。

接着他們就要敲定生財大計。Keo深信「唔熟唔做」,選擇主力設計和投資亞加力塑膠產品為材料的桌上擺設。怎料叫好不叫座,「市場好多正面聲音:『嘩!這個好靚!』但說完就走了。」他感覺到這個方向不能繼續下去。

當Keo正躊躇怎樣改變時,2007年皇后碼頭清拆一事引起社會廣泛關注,也給了Keo靈感。「不要再想了。這就是市場!」Keo說:「保育、舊區重建,報紙頭條都講緊;起碼700萬人裏,350萬人都看過那段新聞,大家關注社會的轉變。」

Keo和拍檔馬上作了創業後的第一個重大決定,把發展方向完全扭轉,改以香港社會發展有關的熱話作主題。他透過文具精品來帶出保育意識,包括儼如唐樓的便條紙,一條條撕掉便喻意 「拆樓」;另外有一排排深水埗舊樓的file盒、大招牌label紙等。雖然外間反應好,但訂單未夠多。

Keo心下滴沽:「會否是產量的問題?」原來當時這系列只有三件產品,款式太少造不出一個勢頭、一個潮流來,顧客少談論,商戶亦少擺放。

於是Keo他們作了第二個重要決定,半冒險地投放更多資源去增加產品款式,造一個完整的系列。結果證明他們決定正確,現有近二十款產品在不同的零售點銷售,包括機場、昂坪360和不少書店。去年他們生意額約三十萬元,而營運開支佔生意額三分一左右。

生意穩定下來,去年8月他們要搬離創新中心,以3,500元月租在新蒲崗工廈的一個劏房單位繼續經營,雖是蝸居斗室,但也算是進步;接着他們更打算跳出紙品世界,投資研發與系列產品有關的手機程式。「創業是與時並進,隨機應變。」這是Keo創業三年的經驗之談。

多去展覽 掌握市況

市場反應是創業成敗的關鍵,像Keo兩次改變營商方針,都是建基於市場資訊;他說剛參加完香港貿易發展局舉辦的香港禮品及贈品展,這是中小企接觸海外市場的好機會:「禮品贈品展好有用,我可以接觸到其他零售店舖,還有海外客人。對海外客來說,我以這個設計做例子,告訴他們這是我們可以提供的服務,我們也可以把創作投射在他們的城市。」
創業要訣,還有許多可講,香港貿發局主辦的創業日在5月31日及6月1日分別有多場「創業實務工作坊」,為各位指點迷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