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我的創意殺手
朋友Peter剛辭去工作了6年的銀行工作,打算自己創業,卻久久決定不下發展哪種業務,他一面迷惘對我說:「本想辭職後就是自己的世界,怎知煩惱原來更多,唉……」
看,我們經常談的一些話題,都反映著人類面對未知的態度,總是擔憂。從懂事開始,我們所做的大部份事情,也是為了一個更好的明天作準備。但我從來都相信,人生所以精彩,正因為「今日唔知聽日事」!要是天天都過得一樣,且所有事都從計劃好而來,那肯定會悶死!
看著Peter迷惘的樣子,我立即想到,要開創精彩的未來,創意總會幫得上忙!
畢加索說過:「小孩都是天生的藝術家。關鍵是,他如何堅持這天賦到成年。」早在百年之前,已經有智者發現創意殺手的踪影了。
畢先生所言非虛,回想孩提時代的我們,隨手拿起樹枝、垃圾、文具、餐具、牙籤、撲克牌等一切可促使母親咆哮之物,都能化身成寶劍盾牌,廚具食材,甚至飛機大炮,讓我們樂上一整個下午;比起按圖完成一盒Lego,混合三盒不同系列的Lego隨心組合,有趣得多!和同學玩故事接龍遊戲,我們總能想像出各種奇幻情節,卻從不覺得不合邏輯……
這種與生俱來的創意力,為何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不見得愈見茁壯,反之隨年月增長,卻愈發消耗。創意,到底去了那裡?
犯錯的心理準備
這有趣問題的答案,就讓我最欣賞的教育家Sir Ken Robinson來回答吧!曾拜讀過他的一篇文章,他說:「如果你沒有犯錯的心理準備,就永遠無法發揮原創性。」
自出娘胎,成年人都在教育我們用「對」的方法,做「對」的事,鮮有鼓勵小孩放膽嘗試,傳統的「不能這樣,不能那樣!」式教育,慢慢地讓我們變得只追求100分這結果,忘記享受過程,甚至不問因由。
同時,犯錯被看作是天下間最可怕的事。在課堂上,學生往往羞於啟齒,不敢發問;而本應是透過參與,促成自我學習機會的功課,變成被家長或補習老師修改萬千遍的完美習作。為了避免犯錯,我們忘卻了多元探索的重要性,遠離了真正學習過程。
此消彼長,一個一個創意戰士,戰死教場;一位一位天才橫溢的小神童,紛紛放下了所愛的事物。
但大家不妨看看以下人物的真實故事:
酷愛拆散家中玩具及電器尋根究柢:星之子 - 陳易希,自小無心向學,中學未畢業便投身社會工作:港人之光、拳王 - 曹星如,總是「周身郁」不能好好坐著讀書寫字:為《貓》編舞的偉大舞蹈家 - Gillian Lynne。
從他們的故事裡發現,成功因素除了天份與努力以外,多元探索也極為重要。如果陳易希的父母堅持「破壞就是沒有建設」,香港未必會有這一位出色的年輕發明家;如果曹星如在得不到認同的學界裡多耗幾年,今天又會不會出現為香港體壇爭光的「神奇小子」?如果Gillian Lynne早被認定為問題兒童,要服藥治療,她的天份在往後的日子又怎可能發光發亮?
孩子在玩樂裡沒有對錯之分,為何大人在嘗試裡又要深怕失敗的可能?要是我們能夠有意識地保留最原始的初心、最純真的創意,給更多勇氣自己嘗試,給更多犯錯空間自己,我們會不會因此有更快樂的人生?
畢竟,我們也是大細路。